![]() |
|
|||
产品分类联系我们
地址: 中国 |
绵茵陈![]() ![]() 产品名称:绵茵陈 产品编号:79351484338 详细说明:菌陈蒿别称“茵陈”或“绵茵陈”。菊科。多年生草本,多分枝。茎生叶二回羽状全裂,裂片丝状,有灰白色细柔毛。头状花序密集成圆锥形花丛,秋季开花,花黄色,外层为雌花,6~10枚,能育,内层较少,不育。瘦果长圆形,无毛。本种多变异。我国各地都有分布;朝鲜、日本、菲律宾也产。茵陈是一味利水渗湿药,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。茵陈药性苦、辛,微寒。归脾、胃、肝、胆经。茵陈苦微寒清利,气清香疏理,入脾、胃、肝、胆经。善清利湿热而退黄,为治疗黄疸之要药,无论阳黄、阴黄皆宜。兼止痒,治湿疮、湿疹瘙痒。本品含有红景天苷、红景天苷元、二苯甲基六氢吡啶,β-谷甾醇等成分。主产于陕西、山西、河北。茵陈的入药部位是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.etKit.或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.的干燥地上部分。春季幼苗高6~10cm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至花初开时采割,除去杂质和老茎,晒干。春季采收的习称“绵茵陈”,秋季釆割的称“花茵陈”。 茵陈入药部位的性状特点:绵茵陈多卷曲成团状,灰白色或灰绿色,全体密被白色茸毛,绵软如绒。茎细小,长1.5~2.5cm,直径0.1~0.2cm,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;质脆,易折断。叶具柄;展平后叶片呈一至三回羽状分裂,叶片长1~3cm,宽约1cm;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针形、条形,先端锐尖。气清香,味微苦。 历史追溯: 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主治风寒湿热邪气,热结黄疸。” 《名医别录》:“治通身发黄,小便不利,除头热,去伏瘕。” 《本草正义》:“茵陈,味淡利水,乃治脾胃二家湿热之专药。” 作用功效: 绵茵陈具有清利湿热,利胆退黄的功效。茵陈用于黄疸尿少,湿温暑湿,湿疮瘙痒。 黄疸:治湿热郁蒸之阳黄,常与栀子、大黄为伍;治寒湿郁滞之阴黄,多与附子、干姜等同用。 湿疮瘙痒:可单味煎汤外洗,或与黄柏、苦参、地肤子等同用。 使用方法: 绵茵陈具有清利湿热,利胆退黄的功效,内服外用皆可。具体用药请谨遵医嘱。 具体用法: 绵茵陈煎汁内服时,常用量为6~15g。 外用时,取适量茵陈煎汤熏洗患处,对湿疮瘙痒有治疗作用。 一般多入汤剂,煎汁服用,也可以制成散剂或丸剂服用。但中药材的使用须辨证论治,应在专业中医指导下使用,不可自行随意使用。 条码:79351484338 成份:绵茵陈 规格:16oz(454g) 功效:茵陈清热利湿;退黄。黄疸、小便不利、湿疮瘙痒、传染性黄疸型肝炎。 产品询价: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