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盛行
进入中文版 ENGLISH
联系我们

地址: 中国

蜈蚣

蜈蚣 蜈蚣

产品名称:蜈蚣

产品编号:GMP

详细说明:
      蜈蚣(Centipede)扁长节肢食肉动物,每一节皆有脚一对。源起希留利亚纪(志留纪),至今仍有两千八百种存活。和节肢动物一样,以多节肢生物闻名。蜈蚣为节肢动物。喜栖于潮湿阴暗的地方。人工饲养多模拟自然环境,让其栖息于腐木石隙下和荒芜阴湿的茅草地上。分布于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陕西、四川等地。主产湖北荆州、宜昌、孝感、郧阳等地市及老河口、襄阳、荆门、枣阳等市的部分县,全省年收购量占全国80%以上,产品销全国并出口;浙江、江苏、安徽、河南、湖南亦有少量收购,多为自产自销。70年代浙江开始人工试养,但因病害,天敌,食料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,进展缓慢,还不能提供商品。靠捕捉野生蜈蚣药用,供应偏紧。
      蜈蚣呈扁平长条形,长9cm~17cm,宽0.5cm~1cm。全体由22个环节组成,最后一节略细小。头部两节暗红色,有触角及毒钩各1对;背部棕绿色或墨绿色,有光泽,并有纵棱2条;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,皱缩;自第二节起每体节有脚1对,生于两侧,黄色或红褐色,弯作钩形。质脆,断面有裂隙。气微腥,并有特殊刺鼻的臭气,味辛而微咸。质量以身干、虫体条长完整、头红身绿者为佳。
      蜈蚣又名叫天龙、百脚虫、少棘蜈蚣、吴公、蝍蛆等,是一种有毒腺的、掠食性的陆生节肢动物。常见的蜈蚣有红头、青头、黑头三种。红头的背部呈红黑色,腹部现淡红色,足为淡橘红色或黄色。青头的背部和足部呈蓝色,腹部淡蓝色,体型小,长度约为红头蜈蚣的二分之一。
      黑头蜈蚣背部和足部呈黑色,腹淡黄色,体型更小。上述三种以红头蜈蚣最佳,体型大,产量高,性情温顺,适应性强,生长快。一般在农村较为多见,常位于潮湿的墙角、砖块下、烂树叶下、破旧潮湿的房屋中等,在夏天较为常见。蜈蚣是肉食性动物,食谱范围比较广泛,尤其喜欢捕食各种昆虫。蜈蚣有毒腺分泌毒液,本身可入药用。适宜人工饲养。《本草纲目》曰:“蜈蚣,西南处处有之,春出冬蛰,节节有足,双须岐尾。”通常身体很长,并且有许多对步足。《本草衍义》称:“蜈蚣背光黑绿色,足赤,腹下黄。”蜈蚣与蛇、蝎、壁虎、蟾蜍并称“五毒”。
      蜈蚣为常用药材,性温,味辛,有毒。具有息风镇痉、攻毒散结、通络止痛之功能。用于小儿惊风、抽搐痉挛、中风口眼歪斜、半身不遂、破伤风症、风湿顽痹、偏正头痛,疮疡、瘰疬、毒蛇咬伤。

      相关配伍:
     1、天吊惊风:目久不下,眼见白睛,及角弓反张,声不出者,双金散主之。用大蜈蚣一条去头足,酥炙,用竹刀批开,记定左右。又以麝香一钱,亦分左右各记明,研末包定。每用左边者吹左鼻,右边者吹右鼻,各少许,不可过多。若眼未下,再吹些须,眼下乃止。(《直指方》)
     2、女人趾疮:甲内恶肉突出不愈。蜈蚣一条,焙研敷之。外以南星末,醋和敷四围。(《医方摘要》

      相关论述:
      1、《本草纲目》:小儿惊痫风搐,脐风口噤,丹毒秃疮瘰蛇伤。
      2、《本草从新》:善走能散。治脐风撮口。
      3、《本经》:鬼疰蛊毒,啖诸蛇、虫、鱼毒,杀鬼物老精温疟,去三虫。

条码:GMP
成份:蜈蚣
规格:235g(8.28oz)
功效:息风镇痉,攻毒散结,通络止痛。用于小儿惊风,抽搐痉挛,中风口歪,半身不遂,破伤风,风湿顽痹,疮疡,瘰疬,毒蛇咬伤。
产品询价:

联系人:
E-mail: *
内容: *
如您对我们产品感兴趣,请留言给我们!
验证码: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