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盛行
进入中文版 ENGLISH
联系我们

地址: 中国

甘草片

产品名称:甘草片

产品编号:GMP

详细说明:
      甘草(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.),豆科甘草属多年草本植物,根外皮褐色里面淡黄色,味甜;茎直立,多分枝;叶互生,呈椭圆形卵状,边缘或全缘微呈波状;蝶型花一般有紫色、白色或黄色;花期5—7月,果期6—10月。在采集到新鲜的甘草时,如果将其根剥皮人口嚼之,立刻能感到甜味,因此称为“甘草”。
      甘草分布于中国东北、华北及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新疆、山东等地区,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所产品质最优。2021年9月甘草被收录于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》是国家Ⅱ级保护植物。甘草常生长于碱化沙地、向阳干燥的沙质地、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;以种子繁殖为主,也可根茎繁殖。
      甘草在中国历代本草书籍中均有记载,甘草不仅是良药,还有“众药之王”的美称,明代《摄生众妙方》中的定喘汤(麻黄、白果、桑白皮、苏子、杏仁、黄芩、款冬花、半夏、甘草)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、喘息性支气管炎均有一定的疗效。此外,甘草还能解百药之毒,国人寓意“解毒”,又因能调和百药,有“调和,调解”寓意。甘草经济价值高,农民种植不难,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,提高农民经济收入。
      甘草是记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中,列为上品,《名医别录》中称为“国老”级别,东北和内蒙都称为“甜草”。甘草以根及其根茎入药,主要成分是三萜类和黄酮类还含有生物碱、多糖、香豆素、氨基酸及Zn、Ca、Sr、Ni、Mn、Fe、Cu、Cr等。药典中规定,甘草中的甘草酸含量不少于2.0%。药材性状根呈圆柱形,长25-100厘米,直径0.6-3.5厘米。外皮松紧不一,表面一般呈红棕色或灰棕色,根茎呈圆柱形,表面有些许芽痕,断面的中部有髓。气微,味甜而特殊。甘草除了补脾益气、润肺止咳、清热解毒和调和诸药等功效外,还用于咽喉肿痛、脾胃虚寒、消化性溃疡、中毒等症状。因此甘草有“十药九草”的称呼。
       甘草的干根含有芳香物质,碾碎后加工制成甘草膏,为水溶的胶状物,可以作为食品、饮料、烟草香精的原料,所含次甘草酸可作氢化可的松代用品,也可用于化妆品。甘草茎的韧皮纤维可纺织麻袋,搓绳索;木质部与根部提取甘草膏后的残渣,可以用来造纸。甘草中的三萜类、甘草黄酮类及甘草多糖类等活性成分天然、无毒副作用,添加至动物饲料中,能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。
       甘草始载于《尔雅》一书。药用最早见于汉朝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味甘,平,无毒。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。坚筋骨,长肌肉。倍力,金疮,尰,解毒。久服轻身,延年。生川谷”,列为上品。医药家陶弘景所著的《名医别录》称甘草为美草、蜜草、国老,为“众药之王”,能“温中下气,烦满短气,伤脏咳嗽;止渴,通经脉,利血气,解百药毒”。唐朝名医甄权指出,甘草能“治七十二种乳石毒,解一千二百种草木毒”。

       甘草的功能主治:
      和中缓急,润肺,解毒,调和诸药。炙用,治脾胃虚弱,食少,腹痛便溏,劳倦发热,肺痿咳嗽,心悸,惊痫;生用,治咽喉肿痛,消化性溃疡,痈疽疮疡,解药毒及食物中毒。
      1、《本经》:"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,坚筋骨,长肌肉,倍力,金疮肿,解毒。"
      2、《别录》:"温中下气,烦满短气,伤脏咳嗽,止渴,通经脉,利血气,解百药毒。"
      3、《药性论》:"主腹中冷痛,治惊痫,除腹胀满;补益五脏;制诸药毒;养肾气内伤,令人阴(不)痿;主妇人血沥腰痛;虚而多热;加而用之。"
      4、《日华子本草》:"安魂定魄。补五劳七伤,一切虚损、惊悸、烦闷、健忘。通九窍,利百脉,益精养气,壮筋骨,解冷热。"
      5、《珍珠囊》:"补血,养胃。"
      6、《汤液本草》:"治肺痿之脓血,而作吐剂;消五发之疮疽,与黄耆同功。"
      7、《纲目》:"解小儿胎毒、惊痼,降火止痛。"
      8、《中国药植图鉴》:"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。"

条码:GMP
成份:甘草片
规格:16oz(454g)
功效:和中缓急,润肺,解毒,调和诸药,腹痛便溏,劳倦发热,肺痿咳嗽,心悸,惊痫;生用,治咽喉肿痛,消化性溃疡,痈疽疮疡,解药毒及食物中毒。
产品询价:

联系人:
E-mail: *
内容: *
如您对我们产品感兴趣,请留言给我们!
验证码: *